第22章 石榴红重

沈友之是2004年秋天到苏城工业园区工作的,就是十泉里保护整治工程结束的那一年,距罗成到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上班,已有三年多。

沈友之很兴奋,坐在罗成的摩托车后座上,东张西望,只觉得无比新奇。晨风扑面,罗成的夹克衫被吹得臌胀起,沈友之伸双手牢牢抓紧,靠在丈夫温暖的后背上,想起1997年元旦两人骑车来工业园区时,到处是水汪汪的洼地和泥泞的工地;而如今,道路笔直宽阔,道旁树木成荫,花草繁盛,厂房、办公楼、实验室等摩登建筑掩映在绿色葳蕤中,放眼望去,整个新园区一派欣欣向荣。

罗成指指远处的金泾湖,高声说:“看!清淤工程!”沈友之伸头望过去,只见偌大的金泾湖抽干了湖水,象巨大的山谷,湖中忙碌的机器和工人远望密密麻麻,不知有多少。

有一次新闻上说,根据1999年中新双方签署的备忘录,2001年元旦,中方股比由35%调整为65%,即中方承担大股东责任,接手中新合作体的管理权。沈友之当时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,罗成简单明了地解释:“苏城人学得快,学得好,新加坡人放心,所以让出管理权,放手让苏城人干呗!”www.rkzyu.com 时光小说网

是啊,金泾湖的水域面积超过7平方公里,清淤工程的难度可想而知,但苏城人说干就干,迅速拿出方案,及时开工。这样的干劲和效率,源自诚心和诚意,所以赢得了新加坡的信任。听罗成说,预计工期长达两年,完成之后,将是碧波荡漾的一弘清水,与流经园区的吴淞河、娄河相互应和,使园区实现“以绿为脉以水为魂”的江南水乡美景。

沈友之提高了声音,和罗成开玩笑:“你知道吗?苏城人治水有经验!早在一千年前,范仲淹任苏州知州时整治水患,摸索出‘疏浚,修围,置闸’的治水策略!清淤疏浚,是水乡人的基本功!”

罗成没听出是个玩笑,认真地点点头,说:“我知道!”一捏油门,加速前进。沈友之知道他怕迟到,不再多说话打扰,贴在他的后背上,静静浏览园区的风光。

这块278平方公里的土地,其中80平方公里是中新合作区,如此大规模的国际合作,不仅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首个合作项目,在国际上也是绝无仅有的。从1994年开发建设以来,苏城工业园区贯彻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,积极学习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,坚持新型工业化、经济国际化、城市现代化互动并进发展路径,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。中新双方从早期的联合规划,已经进入了协同招商、共同开发的阶段。二、三期的开发启动,园区整个处于大动迁、大开发、大建设、大招商、大发展的状态。罗成借了这个东风,2000年调到了工业园区科技招商中心,主要工作是招商,为园区引进新型工业和国际化产业。

园区的定位颇高,招商瞄准的是世界科技产业最前沿的领域,换成罗成的大白话,就是“越先进的东西、越要努力张罗”。罗成没干过这个工作,心里没底,但他是转业军人,有股不怕苦不怕累的狠劲,象他刚进建委时拼命看资料学习规划建筑的知识一样,勤学苦练科技类招商。罗成按照上岗学习时的要求,设法找了一堆电子信息技术、纳米科技、生物医药的图书和资料苦读,惊讶地发现,这些产业在全国范围内都还几乎是空白。

好在,苏城是块福地,自古以来人才辈出,代有英豪。象以前苏城出过许多状元、探花、进士一样,当代苏城的院士很多,博士和教授更多。罗成带着小本子,诚恳地一个个上门讨教,不放过一个可能性:碰到有扩张想法的先进企业,积极介绍园区的优势;碰到高端技术人才,鼓励并帮助其到园区自主创业。短短三年多时间,成功引进落地了三十一家企业。

这背后的辛劳,沈友之最清楚,此时靠着罗成的后背,感觉温暖但是削薄,不复原来的魁梧厚重,几乎有些硌人。沈友之想起罗成这几年的勤奋苦学,奔忙劳碌,忍不住双臂抱紧,脸颊贴在了他的背上。新闻里说,工业园区2003年的经济指标已达到苏城1994年的水平,也就是说,十年时间,再造了一个苏城规模的经济体!这其中,即使是千万分之一,有罗成的些微功劳呢。沈友之打心眼里觉得骄傲,混合着些许心疼。

摩托车转一个弯,上了新海街,罗成伸手遥指前方的一座大厦,示意说:“到了!”沈友之伸头眺望,被眼前摩登整洁的画面再次惊倒,心中的欢喜象和女儿玩耍时吹肥皂泡,一串一串冒出来,在阳光中悠悠漂荡升腾。这就是以后的工作地点,从此,她是苏城工业园区湖东社工委综合治理科副科长。

沈友之跳下摩托车,笑眯眯地仰望大厦。罗成双脚踏在地上,喊了两声,她才回过头,两人约好,晚上下班电话联系,一起回家。罗成转身飞驰而去,沈友之顾不上看丈夫的背影,匆匆走进大厦。还来不及细看大厅,“叮咚”电梯到了,沈友之连忙跨进电梯,上三楼报到。

办公室和想象的一样好,宽大阔朗又明亮。落地窗望出去就是金泾湖,湖中忙忙碌碌的挖掘机和清淤工人们象勤劳的小蜜蜂来来往往,宽阔笔直的时代大道和两侧的花草树木、绿色草坪全都一览无余,比起十泉里街道办事处窗户推开的一片矮旧房子,真是天差地别,迥然不同。沈友之的位置靠窗,坐下来侧头看窗外,正好是那幅《燕衔新巢》的角度和风景。沈友之长吁一口气:盼望那么久,终于来到了这里。

综合治理科共十二个人,除了冯科长有个单间,其他人都在大办公室,同一款式规格的灰色办公桌,以隔板分开,搭配同色金属文件柜。沈友之想起十泉里的老榆木桌和三合板柜子,对眼前的办公桌椅和办公用品越看越喜欢,感觉象是置身时髦的香港电影中。看,同事们个个仿佛从电影里走出来,年青单纯,朝气蓬勃。沈友之怀疑,除了冯科长,她应该是年龄最大的。听同事们的对话,都还没结婚呢。

冯科长大名冯娟,很和善也很热情,一边为沈友之办理报到手续,一边介绍,工业园区目前人口还不多,本地人多数是原来几个乡的农民,外地人通过各种招商、人才计划,正在大幅引进,计划是新居民能达到本地人三倍的比例,人口相互融合的同时,实现整个工业园区区域一体化。所以,湖东、湖西两个社工委面向新居民的管理和服务,在这时候特别关键。

“那我们算本地人还是外地人?”同事小范是十二个同事中的唯一一个男性,大学刚毕业,圆圆的面庞稚气未消,爱讲话,爱提问,

“我们土生土长的苏城人,当然是本地人!”冯科长笑道:“从别的城市、别的省份过来的外地人,算是新苏城人。”

“那从别的国家来的外国人,新加坡人,美国人,法国人,德国人,意大利人。。。”小范真是话多:“都是洋苏城人!”

老苏城人,新苏城人,洋苏城人。那是大家第一次将园区居民这样分类,这一群老苏城人,就是要服务好新苏城人和洋苏城人,让他们既来之则安之,留下来在园区安居乐业。

小方大名方静,看起来年龄更小,青春面孔上还有几分婴儿肥,叹气说:“新苏城人还好,不管来自天南还是地北,我们讲什么,他们听得懂也听得进。洋苏城人真是难搞!冯科长,昨天那几位琉璃湾的,我约的今天十点上门走访,心里直打鼓!”

冯科长笑道:“这些洋苏城人来自世界各地,生活习惯、文化背景都不相同,确实交流上会有难度。我们更要拿出诚意,做好服务。“侧头对沈友之说:“沈副科长今天和小方一起去吧?熟悉一下社区情况,你对社区工作有经验,教教我们小方。”

沈友之爽快同意,九点二十分,背上挎包与方静下楼。方静一路走一路打电话,与入户走访的居民再次一家一家确认,有的讲普通话,大部分讲英语。虽然都是简短的对话,但发音标准,语句纯熟,让沈友之听得暗暗心慌。大学时有英语课,考过英语四级和六级,听、说、读、写都不差;但工作十年从没用过,天天和十泉里居民讲苏城话,连普通话都带吴语腔,英语根本张不了口啊!

等方静放下电话,两人上了公交车,沈友之心虚地询问平日工作英语用得多不多,与“洋苏城人”打交道是不是必须讲英文。方静正在整理资料,顺手递给沈友之请她看,一边解释,并无规定社工要会外语,办理书面材料如暂住证、居留许可证等都讲中文的;不过冯科长讲的对,“洋苏城人”来自世界各地,除了新加坡华裔,大部分都不会中文,外籍的老板、高管等上班族一般公司有翻译,但随行家属即夫人和孩子很少配有翻译,社区工作也不可能次次申请外办翻译,比如这入户走访是全覆盖走访,工作量不小,语言障碍基本靠社工委自己解决。有些居民会找亲朋好友来帮着翻译,有些准备不了的就双方用英文对付。“洋苏城人不是都会英文,好些德国人、意大利人讲的不如我们呢,还有日本人、韩国人的英文也很难懂。”方静讲得笑:“都是连比带划,有时候写汉字交流。”

沈友之翻阅方静递过的资料,是琉璃湾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。社区正在不断开发建设中,到处都是成片的建筑工地,预计将来的居民超过五千户。今天去的琉璃湾花园一期是个全新的住宅小区,今年三月刚交付,目前入住率只有百分之四十,一百二十多户,其中外籍人士将近一半,来自二十二个国家。居委会尚未成立,基层社区工作目前全由社工委承担。沈友之一张一张细细看过去,只觉得肩上担子沉甸甸的。

公交车沿琉璃街行驶,停在小区附近的公交站台,过马路即可进入小区,很方便。两人下了车,小方一眼看到对面站台上有几位等车的居民,走过去笑嘻嘻地打招呼,一阵“哈喽”声伴着一阵阵笑声。沈友之含笑致意,小方介绍,黑卷发的是意大利的索菲亚,金发的是美国的琳达和罗斯,褐发男子是德国的奥瑞恩,四个人是结伴去中文学校上课的。果然,四个人向沈友之说“你好”,“今天天气很好”,虽然四声不够标准,但听得懂。沈友之感动之余,暗暗发誓,晚上回家要把英语捡起来。大学时用的英语书籍、录音带——《新概念英语》之类——早就找不到了,但小斐正好在学《幼儿英语》,跟着女儿一起读起来吧。

出示证件和门卫说明情况,迈步进了小区,沈友之再一次被眼前的景象惊倒,只觉得目眩神迷。临水的住宅在苏城不稀奇,江南水乡嘛,十泉里的老房子在十泉河旁边,小姨家的小楼正对着太湖,沈友之看得习以为常;但这里是两栋摩天高楼,高达二十几层,直耸入云霄,蓝天白云象是近在咫尺,南面正对着金泾湖,美丽的湖景一览无余,空旷无垠的视野更让人感到放松自在。高楼四周绿树成荫,花草繁盛,绿草坪中弯弯曲曲地漫出碎石子小径,贴心地放着休憩长椅。楼间和楼后种有各种果树,石榴树上缀着大大小小的石榴,有的浅红,有的深红,比花开时的一片火红,更有收获的喜感。东面空地上是篮球场和儿童游乐园,里面除了秋千,居然有滑梯,几个幼童正在滑梯上玩耍,笑闹声清脆悦耳。

沈友之想起小斐,去年上幼儿园才第一次看见滑梯,每天放学了不肯回家,一定要排队滑个十来次才肯走。负责接她的谢小星总说:“看到小斐那个高兴的样子,真不忍心催她,几时能让她滑个够就好了。”如果这时小斐在这里,肯定会立刻跑到滑梯上吧?

胡思乱想中,沈友之随方静上了甲栋十七楼A座。开门的是位金发碧眼的中年妇女,说着生硬的中文“你好!欢迎!”方静上前问候,颇为亲密。

沈友之记得刚才翻阅的资料,知道这是来自英国的约翰逊太太。她已经来苏城一年半,丈夫是在园区上班的仪表工程师,除了照顾丈夫、上中文学校,平日乐于助人,热心公益,社区的活动总是跑在前面。这不,见到方静和沈友之,约翰逊太太迫不及待地讲她的计划,想在苏城慈善总会设立爱心基金,帮助园区中的老弱病残,做公益慈善。这么好的心愿,社区当然要支持,沈友之和方静立刻答应,了解相关程序,尽快办好手续,之后的募捐和资助活动也保持沟通联系,尽量支持。

约翰逊太太很高兴,端上一盘石榴招呼二人。沈友之看看桌上的石榴,一粒粒红彤彤的果实紧紧抱在一起,再望望窗外果树上一点一点的红色,好奇地询问,英国有没有石榴。约翰逊太太回答说有,不过不象在中国有那么好的寓意,琉璃湾花园的物业管理说种这些石榴树又吉祥、又送榴传谊,惊得她差点不敢吃下去。沈友之和方静听得都笑起来。

约翰逊太太讲,她这个慈善基金想取名“千年”,因为这个想法是在上中文课时候产生的。当时学到苏城名人范仲淹,早在一千年前的宋朝,建立全中国恐怕也是全世界第一个非宗教性民间慈善组织“范氏义庄”。一千年前啊,真让人惊讶佩服。约翰逊太太很认真地念诵,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这两句古文对于她显然太难,好容易念完,她见沈友之和方静听懂了,开心地哈哈大笑,憧憬她的慈善基金将来也会象范氏义庄一样,造福于人。沈友之询问她生活中有无其它问题,她连连摇头,只说“很好”,最后想起来,就是看病不方便,不得不每次从英国带很多药囤在家里,小毛病靠这些药对付,有一次半夜发阑尾炎,只好驱车去上海看病。现在一家人很怕生病,有时感觉不踏实。

沈友之安慰她,万一发生什么问题打电话,去苏城医院开车不到半个小时,比上海近。约翰逊太太很客气地致谢,但是看神情,显然并不准备打电话。

是啊,社区是社区,社工并非医务人员,不可能次次陪生病的居民去苏城医院。但是“洋苏城人”去苏城医院,就算搞清楚挂号、缴费、检查等一系列手续,与医生能否顺畅交流,能否彼此信任?这恐怕不是约翰逊太太一个人的困难。还有她这个慈善基金,想法当然是好的,手续估计不难办,但后续募捐和资助应该怎样沟通,如何支持?需要好好计划。

推荐阅读:

情深缘浅之凤凰劫 末世:无限军团系统开局关离张三 人在里漫,除魔卫道,爱洒樱花 洪荒:从巫兵到混元无极大罗仙 我给王爷当奶娘 四合院:娶妻娄晓娥,许大茂哭了 那个魔王不好惹 农门庶女惹人宠 反派他亲妈穿来了 漫威之看电影获得技能 让开,影后她锦鲤出道 巨星练习生 万万不可 最强高手在花都 甲方大魔王 重生小妻太甜啦 末世之虚拟主宰 顶天立地 我只是只路过的吸血鬼 从成为药王开始的主角人生! 娇庶美嫁(双重生) 国色天香 我老婆是穿越者 陈歌马晓楠 网球:最强诅咒者,时代传说 东卫俏王妃 末日良知腊肉辣椒饭 美漫里的启迪系符文 仙启七星 洪荒:我红云老祖绝不让座 情声微甜[先婚后爱] 魔王她居然在修仙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